reading 阅读
  • 首页 /
  • 阅读 /
  • 热点 /
  • 调查│“抠像”背后的影视民工,背着整个行业不敬业的锅 /

调查│“抠像”背后的影视民工,背着整个行业不敬业的锅

        “一帧帧地给她遮眼袋,最后还嫌我去掉了她的卧蚕”;

        “山景、海景任切换,导演想起一出是一出”;

        “剧组不走心拍,给的时间不够,最后后期扣工资”;

        “不只演员不敬业,各环节都由后期‘擦屁股’” “最怕观众骂5毛钱特效!”


1月5日一篇名为《替身算啥?钟汉良、杨颖全靠抠像演戏才是真牛逼! 》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广为传播,也因此继“台词演员”到“滥用替身”,国产剧又催生出“抠像演戏”这个新词汇,众多网友对《孤芳不自赏》一剧的画面展开热议,纷纷质疑“剧组大量抠像是否因为找不到人?”随后剧组方和两位主演均发声明否认“靠抠像演戏”,并通告将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我们采访到该文原作者阿姆斯壮,其表示目前还未收到律师函,原稿也未删除。

▲《孤芳不自赏》截图

“抠像”本是常规技术,如今为何同“滥用替身”一般走向负面?做“抠像”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新京报记者走访多位影视后期制作员工,并采访视觉导演、编剧、制片人、技术专员、专家学者等,从参与后期制作人员的数量规模、薪酬现状、影视作品中滥用后期制作等行业乱象…这些背后故事里,依然有让人瞠目结舌的神奇经历。

“后期”总为剧组背锅?

其实,“抠像”只是后期制作中的一类最基础技术 ,分为视频抠像与图片抠像两大类。动态的视频抠像需要对镜头进行数据追踪,再对所需要抠出的形象进行羽化,若有一些镜头涉及到“改景”,或现场准备不充分,将要进行“实抠”。而“实抠”基本是每个后期人员的噩梦,因为此工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画面一帧帧地进行手动处理。例如仅一个难度较大的镜头(25帧)就需要至少3天时间。

其实业内很少有“抠像师”这类说法。负责抠像的人大多隶属于影视后期制作公司的合成部门,而正是这些自称为“影视民工”的后期制作人员,如今正行走在要不要继续坚持的困惑之间,他们面对的挑战、承受的舆论压力都非常之大。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多位不同经历的后期制作员,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后期制作吴俊:“擦卧蚕”事件让我辞职

后期制作中的琐碎让吴俊(化名)经常有辞职的冲动,最后让他离开这个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 “擦卧蚕”事件。

不少演员在拍戏期间不注重保护形象,例如在一部情感剧中担纲女二的C姓女星,平时拍戏马马虎虎,收工后就聚众开派对、喝酒,还长期熬夜。拍戏时,暗沉的眼袋在高清的镜头下尤其明显,化妆师想尽办法也遮不住,于是摄制组让吴俊一帧帧地P走这些眼袋。“因为动态镜头特别多,只有一张图一张图地擦掉眼袋,同时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说这一帧祛除过度,那一帧又太不明显,光擦她的眼袋就花了我3天时间。”

吴俊自认为是一个耐心的人,但每次想到因为演员不自律、没有好好保持自己的拍戏状态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心中就愤愤不平。枯燥反复的工作并没有为吴俊迎来赞誉,“电视剧播了以后我就收到这位女星的投诉,她说我把她的卧蚕P没有了,破坏了她的形象。那时候,我找不到什么再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后期制作王斌:导演觉得我们是“神笔马良”

“我真的觉得自己眼睛要爆炸了”,王斌(化名)对记者说,他刚刚提交的作品,又被通知要换景,而这部青春网剧即将在下个月上映,留给他和同事的时间就只有三个星期,这一段时间他们全要睡机房。

在王斌看来,如今的影视摄制组总认为后期是万能的,他曾遇到过一位充满奇思妙想的“善变”导演。拍摄过程中换了不少方案,拍一拍后就想把山景变为海景,把蓝天变作星空:

▲换景

“每改动一次,看起来就是轻松的几个字,后期制作却需要花大量的功夫,我最怕听到‘换个景’这三个字,那就意味着今天又会无止尽地加班。”他自嘲道大概导演和监制把他们当作了“魔术师”和“神笔马良”,想变什么就有什么,“如果真是为了作品质量改动我们觉得没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想当然、不必要的突发奇想,但我们不做也不行,整体来说做后期这一块太缺乏契约精神与前期规划了。”

视觉导演李毅:各环节的不敬业都由后期“擦屁股”

不同于他人,抠像合成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在视觉导演李毅(化名)眼里却是最复杂的一个环节,需要对剧本熟悉,以及基础的审美与艺术概念。李毅表示自己每天把时间都浪费在担心演员表现的问题上。李毅无奈地表示,“一部影片就一个主演还好,有两个演员时间就会‘打架’,你等不到他,他等不到你,就只能轮着顺序拍再合成,这样大大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李毅的团队成员经常向他抱怨制作这些奇葩的镜头又辛苦又不讨好。

李毅告诉记者,如今不仅是演员不敬业,摄制的各个环节都不讲究,大大增加了后期的负担和穿帮风险,“比如演员头套没带好老是露边,化妆不够精细,服装穿戴不整齐……无论哪个小环节出了错,都要由后期来修补。”最近,李毅的团队要完成24小时时长镜头的后期特效,也就意味着四个月内他们要做完将近25000个镜头。一个镜头就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大家基本把家都搬来机房了,在那打盹、在那吃外卖,干这一行,能睡6个小时就谢天谢地。”

▲《特种兵之火凤凰》的导演刘猛在业内以认真闻名,对后制团队的要求极高,在拍摄时也追求真实,基本都是实景拍摄。但是,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有一个角色肩上的军衔少了一颗星、领花佩戴也有误,后期制作只能一点点地去修补,相关人员表示:“这样的问题是最难对付的,修改这个小细节、几十秒钟的镜头就要花上一个星期。”

后期制作人员秦武(化名)也经常“背锅”。曾做的一部古装剧由于镜头穿帮,本是清朝时期却出现了民国时代的电话,在网上立马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恶评,“因为那部戏给的时间太短,极大的工作量下我没有时间去一一检查,如今观众很眼尖,能够发现问题。”因此事,他不仅挨了领导的一顿大骂,扣了工资,更难过的是很多观众指责后期制作不用心,是“五毛钱特效”。“要合成的镜头太多,很多时候现场的场景布置也不走心,经常背景很乱,希望观众知道没有谁是想把特效做得一团糟,我们用了心,只是时间与资金根本不允许。”他和他的同学经常互相安慰,彼此鼓励着“抵抗差评”。

后期制作行业乱象丛生

乱象一:不必要的“合成”猛增

随着热钱大量涌进影视市场,电视剧产出数量逐年增加,逾10位后期制作人员均向记者坦承,近几年工作量大大增加,不必要的合成镜头也越来越多。

参与过某部大制作电视剧的知情人士透露,“一部剧拍摄3 个月,男女主角同时在现场的时间不超过两天,不仅大量投入绿幕拍摄,连演出者都是替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问题主要在于演员档期搭不上。虽然有些被质疑的剧,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演员大量时间不在片场,但镜头呈现形式让人匪夷所思。特效应该是为电视剧更加添彩,而不是补充前期工作的缺失。”

乱象二:文戏都要靠后期合成

后期合成师黎靖宇表示,《孤芳》这样的题材与这些科幻大片完全不同,这类古装戏基本上都能通过租借影视城、实景拍摄来完成,大量使用绿幕的必要性根本不大,“连《阿凡达》这类大幅依靠特效后期来制作的科幻片都曾去张家界取景,一般古装剧中,飞天等镜头用抠像无可厚非,但不少文戏都要依靠后期合成,实为大大增加工作量,更是降低了影片质量。”

乱象三:后期做大量工作但无人重视

导演郭靖宇表示“如今市场娇惯很多演员根本不需要演戏,稍微整下容,露个脸,还可以用‘署名权’与‘肖像权’赚快钱。”影视圈约定俗称“不让编剧到现场”,往往他们到现场都会被现场呈现的效果与剧本不贴切感到愤怒,他们甚至会加入后期制作团队,协助特效把故事“写圆”。何言回忆道,“当年有一部电视剧经过粗制滥造后与一位同行的剧本完全不合,这位编剧索性熄掉所有音频,对着主演口型写一部新的剧本。”

就业:公时长薪酬低,恶性竞争层出不穷

这个行业普遍工资都不高。一般合成技术员的工资从2千—2万不等,薪资水平将由公司根据制作项目的难度等标准评定。刚入行的新人,一般不会按绩效考核,月薪只能给到2–3千元。工作三年左右的后期制作员一般月薪会达到6—7千元。多数无加班和假期补偿。

现今,越来越多公司采用基本工资加提成的付薪方式,但绩效标准比较模糊也难以准确界定,大量基础又繁杂的工作只以量用基本工资计算。打包价格一定,就算后期作品特效制作受到极大赞赏,高收视率、高口碑也不会与后期团队分成,而由后期团队接到的制作酬劳再具体分到后期人员个人身上,更是少之又少。

工作7年的特效统筹师阿杜(化名)直言,行业内还存在恶意竞争,一些韩国团队会利用返税制度来压低价格,他发现后期制作行业缺乏保护,“现在有个特别不好的行业现象,也很常见。我有几次把项目谈得差不多了后来都夭折了,原来韩国公司用比我们低的价钱拦截这个项目。后来我发现原来韩国、加拿大这些国家有返税机制,他们支持本国的团队去其他国家‘接活’。更无奈的是,由于这行毕竟需要大量密集型劳动力,他们再把这个项目反包给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会以比初始价格低很多倍的价格来接下项目。”

同时阿杜也透露行业的供不应求滋生出很多小公司,一次次无下限地降低“行价”,“据说有部电视剧就找最便宜的实习生、初学者做特效,他们没有一点经验,最终做出来的质量惨不忍睹,竟然还能在网上播放。”

人员:流动性大,准入门槛低

后期制作这一行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基本做两年这类工作都算是老员工,上半个月班就走人的案例数不胜数。有从事10年合成工作的视效管理人员李明(化名)透露 “普遍高学历学生根本干不下来,因为工作量大、廉价又枯燥,能吃下这份苦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对这行真感兴趣、有美术艺术基础的人。”另外,影视后期制作学校的宣传语都提出,这行长期缺人,只要愿意做,保证就业率百分之百。

记者走访了几家规模较大影视后期制作学校,这类学校有全日制授课,也有网校。相关人士表示全日制授课一般会为学生提供系统、多元的课程,由不同环节的老师专门提供教学。学时一般达6个月,学费差不多近2万元。“成套的学习从前期包装到后期制作都要掌握,抠像一般属于合成,学生要学会运用多个软件,市场上每个公司会使用不同的软件,如果你只掌握一个软件,发展就容易受限。”

剧组说:非不得已不想用“抠像”

“基本所有导演在题材允许的情况下,都不会想用抠像合成,因为没人想把自己的作品做‘烂’”,马焱直言不讳地谈到业界对滥用抠像的看法,最近,由郭靖宇监制、4位新人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在东方卫视播出,拍摄前郭靖宇表示很多人告诉他要找大明星剧才能火,“我谈了一个我认为是新人的演员,人家开价几千万,我就马上退缩。”在制作上,他坚持不抠像,保证演员必须跟组,“一部50多集的电视剧,需要5个月时间,你是主演,就要给这么多时间。”

曾拍过《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经典古装剧的制片人张纪中,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武侠剧拍摄就算有特效能添彩,但最主要还是依靠演员精湛的演技,“拍《神雕侠侣》时,雁荡山的一个半火山口,拍摄团队要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爬山400多米。在拍摄中为了显示悬崖峭壁的高度,所有人都爬上100多米的峭壁上,再把演员悬吊在七八十米的半空中,只有通过种种艰难的冒险拍摄才呈现出小龙女仙女般的气质,当然为这些镜头刘亦菲吃了不少苦头。”张纪中称演员要有一种为艺术献身和敬业的精神,这些不是特效能够做到的,当今演员的风气需要改变。

而香港TVB的剧务组人员NIKO表示,大概在二三十年前香港就有抠像技术,那时候流行蓝幕,近十年来才改为绿幕。早期,抠像大多运用于综艺、新闻直播,不会大量用于电视剧,“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在电视剧画面中采用这类技术特别假,大多会用抠像做些搞笑镜头,大家都清楚移花接木的质量好不到哪里。”

随着近几年科技飞速发展,玄幻、魔幻、古装、鬼怪等题材的电视剧需要大量依靠抠像合成,例如《宫心计》也有采用合成,但呈现效果并不假:

▲《宫心计》

熟悉香港电视制作的资深编剧马焱解释,“抠像的使用要看具体剧集需要比例,条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TVB更青睐于搭棚建厂,制造一个真实的景象。如果要拍宏观的虚拟景象,会在这些棚内设置部分绿幕,再加以合成。”

电视剧产业研究专家、编剧何言也提到TVB对“棚拍”的细致研究,“当年邵逸夫去了美国发现了这个方法,回港后专门花重金建了一个最大的摄影棚,同时对这类摄影棚的质量要求极高,观众熟悉的邵氏电影大多都是棚拍,但效果屡屡被人称道,可现在剧组为了图快,连棚都懒得搭,直接用绿幕抠像。”

如何规避行业乱象?

看待抠像、合成等后期技术并不能将其与特殊的行业现象相连进行批判,如果没有这项技术,像《变形金刚》等大型影视作品就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充满想象力、科幻感的场面。但“后期”应是为作品添彩,而不是弥补前期工作的缺失。

知名编剧汪海林说表示,为杜绝目前行业乱象,部分电视台应有一套完备且严格的播出审查标准,应对视频质量、音频质量有严格的技术审查。允许这样质量的作品公开播放就说明平台对粗制滥造是可以接受的,这对行业是一种破坏。

专家表示,建立如国外一样的演员公会:对不敬业的演员做出管束,归管天价片酬,对缺乏艺德的行为给予惩罚与谴责。同时,观众也应当对质量低劣的影视剧进行监督与意见表达。

在香港对于影视作品有相当明确的监管制度,观众对电视剧效果极度不满意有渠道可以投诉。例如《回到三国》中为节约钱采用另一部影视剧中的画面合成,播出后收到近千宗投诉,最终摄制组被勒令改正画面,主管向公众道歉,实际上是确保了观众反应意见的监督作用。

从事多年视效管理工作的李武飞表示,影视剧存在太多缺乏前期规划、后期投入的情况,应该平衡影视作品中各工种的薪酬,提升普通后期工作者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