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阅读
  • 首页 /
  • 阅读 /
  • 评论 /
  • 法律评价悬而未决下的压力 ——观电影《追凶者也》有感 /

法律评价悬而未决下的压力 ——观电影《追凶者也》有感

电影《追凶者也》讲述了一个捍卫个人尊严和名誉的故事。影片的主角修车铺老板宋老二被警察列为摩的司机猫哥被杀案的嫌犯,并被拘传了,后来因为缺乏证据,在被关12小时后又被放了。临走时,宋老二被警察告知他的嫌疑并未被排除。回家后,宋老二发现周边认识自己的人开始议论纷纷,且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他就是杀害猫哥的凶手,因为他与猫哥以前有矛盾。悠悠众口之下,不仅宋老二遭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儿子宋涛也痛苦万分。熟人社会中的蜚短流长会让当事人承受积毁销骨的痛苦,如果再给这种流言蜚语加个法律的注脚,更容易让百口莫辩的当事人走向崩溃。宋老二与猫哥的矛盾纠葛人尽皆知,公安机关的拘传更加坚定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猜测质疑,毕竟公安机关代表着法律的权威,悬而未决的法律评价极大地强化了舆论的杀伤力。



悬而未决的法律评价不仅让宋老二压力山大,影片中那个阴差阳错骑走猫哥摩托车的农村青年王友全同样承受了巨大压力。原本要杀宋老二的杀手董小凤,错把摩的司机猫哥当成了宋老二,在荒郊野外杀死猫哥之后,停在公路上的摩托车就被游荡的王友全发现并骑走了,车上还有凶手装着个人信息的西服。宋老二无法忍受个人名誉被贬损的巨大压力,自己走上了追凶之路,并把偷走摩托车的王友全误认为是杀人凶手,而王友全也把宋老二误认为是摩托车的失主而四处躲避他。当王友全知道宋老二找自己的真相之后,立即从开往广州的汽车上下来找宋老二对质,从四处躲藏到主动面对,其动力就来源于名誉可能会受到贬损的压力。

王友全村里的人误认为他是杀人犯,他的母亲在村里不敢出门,抬不起头。最重要的是,如果背负杀人的嫌疑,最信任他的女朋友也会离开他。所以,为了自证清白,处处失意、胆小怕事的落魄农村青年王友全也变得无所畏惧。

面对杀人嫌疑,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宋老二和王友全根本没有耐心去等待公安机关破案。宋老二开着破旧的皮卡车,一路尘土飞扬地去追查猫哥摩托车的下落,危险、艰苦、煎熬无时无刻地折磨着他,但是困难再大,他也从未退缩过。法律评价的尘埃落定剥夺的可能是人身自由,而法律评价的悬而未决剥夺的却是人的精神自由。此时,清清白白做人已经成为宋老二、王友全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法律评价的悬而未决给当事人带来的煎熬非亲历者难以感知,很多逃犯在被抓获的那一刻,都表示自己终于轻松了,可以睡个踏实觉了,那种精神压力瞬间解除。同时感觉到轻松的还有被害人及其亲属、其他嫌疑对象,也包括负责侦查的公安机关。

《追凶者也》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案例吊水岩杀人事件改编的。2007年8月8日,贵州水城县陡箐乡男子代天云被人杀害,他五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发誓要抓到凶手,于是,五兄弟决定亲自追查凶手。一年多里,他们去过河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一辆摩托车开了一万多公里,终于将杀人嫌疑犯抓获。真实案例当中,追凶者是为了将杀害弟弟的人绳之以法,这场抓凶之旅同时也是一场名誉之战。凶手的逍遥法外对活着的五兄弟而言就是一种煎熬,如果他们坐等警方破案而没有实际行动,熟人社会的舆论会认为他们冷漠且无能。



刑事案件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而迟迟不能侦破,对于侦查案件的警察而言,追凶是最平常的工作,但是对于被害人及其亲属、有嫌疑的人来说,追凶关乎自身名誉。从吊水岩杀人案中追凶的五兄弟和电影中涉嫌杀人的宋老二的心路历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法律评价悬而未决给相关当事人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疑罪从无”作为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是防范冤假错案的技术性手段,尽管“罪”可以无,但是“疑”在真相真正到来之前却不会消逝,“疑”恰恰就是舆论的源动力。

近年来有些适用疑罪从无原则而被释放的冤假错案的受害人,虽然重获自由得到补偿,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结论依然没有让这些人完全清白,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真凶没有出现,他们仍然要承受法律评价悬而未决带来的舆论压力。这些人热切期盼案件早日真相大白,让法律的公正评价早日尘埃落定。

其实,司法机关同样会承受法律评价悬而未决的压力,公安机关久侦不破的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扑朔迷离的职务犯罪案件、法院长期无法执行到位的生效判决,等等。面对无法逾越的客观困难,负责法律评价的司法机关只能依靠不断推进司法技术的进步,不断强化司法队伍的素质去无限缩短法律评价悬而未决的时间,不断满足全社会对司法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法律评价悬而未决带来的压力也许就是法治永恒的话题之一,无法根除却永不停息地追求。

分享至: